第 234 章

李白眼神瞬間亮了,他瞬間便聯想到了一串敬仰之人。

張儀為秦騙楚、勸韓臣秦,陳宮為曹操勸降兗州,丘遲一紙之言撼陳伯之八千鐵甲……這正是他所渴望的建功立業之事啊。

“倘若你有所顧慮,也可先在我帳下擔任幕僚。”李長安又補充了一句。

李白也顧不得身份尊卑,一著急就連忙扯住了李長安衣袖:“我和范陽副節度使賈循素來交好,勸降之事,捨我其誰!”

“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通縱橫之術,實在是勸降范陽不二人選啊。”李白努力推銷自己,生怕大好的機會在面前溜走。

李長安抓住了要點,詫異問:“我先前竟不知李十二與范陽節度副使賈循亦是好友。”

李白抓了一下後腦勺,有種吹牛被發現的靦腆:“前不久某在范陽新結識了賈循,他素來愛讀我的詩,我在范陽逗留了半月,和他一見如故,還去過他府上做過幾回客。”

不過既然已經一見如故了,那說一句素來交好也不為過。

安祿山將領出身善領兵卻並不善治理地方,他也知自己弱項,選出來的副節度使賈循便是正經讀書人出身,能替他治理范陽。

天下讀書人十之八九都讀過李白的詩,賈循也不例外,先前李白在范陽逗留被他知曉,他便立刻上門“追星”,李白又有意與他交好套些話,一來二去二人便熟悉了。

李長安鬆了口氣:“那我便能放心一些了。”

“你到范陽之後先別露出勸降的意思,只管和當地官員交好就行,等到時機合適,我給你遞消息,你再行動。”

現在並不是勸降的合適時機,如今安祿山一路似如破竹士氣鼎盛,賈循腦子抽了才會現在就背叛安祿山,要勸降也得等到唐軍佔上風之後再勸降。

李長安思來想去還是有些不放心,又叮囑道:“見勢不好你就跑,保命為先知道嗎。”

李白無奈道:“知道了知道了,李二十九說的這些話李十二都記住了。”

他只是暗中出使范陽,不知道的人聽了李長安這番話,還以為他是要孤身衝入安祿山大營,刺殺安祿山呢。

當說客能有什麼危險。

“你性子跳脫,又容易輕信旁人,到了范陽後可不能再輕信旁人了。”李長安碎碎念著。

不過她倒也不太擔心李白的安危,大唐魅魔李白自有他的魅力,參加謀反這樣的事都有朋友救他,後方勸降和參加永王謀反比起來的確不值一提。

蕭華當奸細給大唐傳遞消息被抓了個正著都沒有被殺而只是被囚禁了起來,李白名望更高,就算被發現了也頂多就是被囚禁起來,性命無憂。

“好好幹,倘若你當真能讓大唐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范陽,我就給你封侯。”李長安拍拍李白的手,開始熟練畫大餅。

史上叛將李懷仙在史思明死後見勢不妙才獻范陽都能封武威郡王,李白要是真能勸動賈循歸順,自然也能封侯。

大鵬一日隨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她已經指出了一條青雲路,能不能扶搖直上便要看李白自己的本事了,他倘若真是大鵬,那就憑自己的本事去實現他的志向。

她得做李白想要的明主,李白想要的明主,不是隻讓他寫詩作樂的君主,而是能讓他一展抱負、重用賢才的君主。她做明主,李白能不能在她手下全平生志向“功成拂衣去” ,便全看李白自己的本事了。

“李白必定不負公主所期!” 李白拱手,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

他神采奕奕當下便起身迫不及待往外走:“那白就先走一步了。”

“你才剛到便要走嗎?”李長安笑了笑,起身挽留。

“時間緊迫,臣先行一步。”李白步履匆匆,整個人看起來精神煥發,嘴唇邊上冒出的細小絨毛都難以遮掩他飛揚的神采。

“百姓生靈塗炭,國家動亂不定,白一介匹夫,亦有報國之志,今得遇明主,有一展才華之機,自當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白此去,志必清中原!”

這番話李長安聽著都覺得激動,彷彿李白不是要去范陽和范陽留守臣子交朋友,而是要孤身刺殺安祿山一樣。

聽的李長安甚至想讓李白兼任寫幾篇討賊賦,這麼會鼓舞人心,多適合做宣戰工作啊。

“身上錢還夠嗎?”李長安搖搖頭,打消了自己想要讓李白打兩份工的慾望,“咱們活動經費管夠,你可別委屈了自己,路上也別太奔波……”

李白沒有騎他那匹馬,那匹馬連日趕路已經累的不成樣子了,李白又在軍中馬廄裡挑了另一匹馬,牽著走出了軍營。

“李十二。”

李長安衝著李白揮揮手,朗聲道:“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

李白回首笑笑,意氣風發打馬離去。

“主君既喜歡李太白,為何不將他留在身邊?”蕭臨光從身後軍營走出,走到李長安身邊。

李長安搖頭道:“見鳥羽華麗便困鳥於籠、見虎皮斑斕則囚虎於牢,非愛也啊。”

蕭臨光奉承道:“主君英明勝過周穆王。”

周穆王愛虎,護衛高奔戎擒虎獻王,王在東虢囚虎於籠,後在此處設關,便是虎牢關的來歷。

“說起來我也給你找了個好去處。”李長安笑吟吟道,“先前咱們手下人馬少,不便分兵,如今到了襄陽合併了襄陽軍,人手就多了,你領一軍往西邊的漢中郡去,準備接應我父皇如何?”

蕭臨光面上露出了一絲愕然:“臣既無大鵬之志,亦無猛虎之野……”

鳥還分大鵬鳥和寵物鳥呢,籠中鳥能日日見到主人,此亦是鳥之樂啊。

“只有你我最放心。”李長安拍了拍蕭臨光的手,暗示道,“我那個父皇你也不是不知道,日子一安穩他就會作妖,你懂嗎?”

日子一安穩就會作妖,那就讓他的日子安穩不了唄。蕭臨光腦子一轉,知道了李長安為何要派他去漢中郡了。

說明公主最信任的就是他!

蕭臨光念頭一轉:“臣遵旨。”

“咳咳,如今還不可說遵旨。” 李長安提醒道。

要是讓旁人聽到了,說不準就會誤會她呢。

“聖人有旨,命爾即刻出關迎敵。”

邊令誠趾高氣揚帶著幾個小宦官走到高仙芝帳中。

“高將軍三番五次違抗聖旨,只龜縮在這潼關之中,不遵聖命出關迎敵是何居心?”邊令誠身側的一個宦官質問。

高仙芝無奈起身,解釋:“還請諸位內宦向陛下解釋,並非是末將不想出官迎敵,而是叛軍兇猛,貿然出擊只怕非但無法戰勝還會丟掉潼關,得不償失。”

高仙芝已經守了潼關半個月了,半月前,他前腳剛到潼關,安祿山便領著叛軍繞過了洛陽抵達陝郡,只用了兩日就攻破了陝郡,抵達潼關腳下。

然後就是猛攻潼關,高仙芝帶領手下這群從長安招募了還不到兩月的烏合之徒憑藉潼關之險,好不容易才抵擋住安祿山攻勢。

現下連依仗潼關之險抵擋安祿山攻勢都如此艱難,又何談主動出兵?

“高將軍的意思是咱們大唐精銳比不上安賊叛軍?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高將軍不愧是大唐‘忠臣’啊。”宦官陰陽怪氣道。

高仙芝面露屈辱之色,卻只能被宦官奚落。

“至於事實是否如此,聖人自有定奪。”宦官白了高仙芝一眼,便轉身款款離開。

走出官邸後,宦官扭頭在邊令誠耳邊低語幾句,邊令誠面露笑意。

“那咱這就回長安向聖人稟明!”

聖人指名道姓要他入宮稟告戰況。

他報仇的機會來了。

邊令誠想到先前高仙芝對他的多次輕蔑,臉上露出了暢快。

很快邊令誠一行人便快馬加鞭抵達了興慶宮,見到了帝王。

李隆基靠在榻上,神情疲憊:“高仙芝打算何日出戰?”

出了安祿山謀反這檔子事,讓李隆基先前對安祿山的信任像一場笑話一樣讓天下人恥笑。

李隆基迫不及待要殺了安祿山證明他的威嚴不容任何人侵犯。

安祿山一日不死,他就一日像一個笑話。

邊令誠諂媚彎著腰,臉上露出為難之色:“高仙芝依然不願出戰,奴多次催促,高仙芝依然充耳不聞。”

李隆基沉下了臉,不愉道:“朕的旨意他也敢不聽?”

“他拿了府庫那麼多錢,招募了十一萬士卒,到最後就只窩在潼關龜縮嗎,朕給錢給人是讓他去打勝仗,不是讓他龜縮在潼關當個王八蛋!”

“奴有一事不知該說不該說……”邊令城低著頭,心下卻十分愉悅,知道到了他上眼藥的時候。

“你說。”

“原本在陝郡好好的,高仙芝卻非要全軍後撤潼關,路上走的十分匆忙,還踩踏死了數十士卒,丟了一地的東西……有人看見,高仙芝將許多口箱子搬到了他的府中。”

邊令誠幾乎是明說高仙芝貪汙了。

李隆基果然沉下了臉。

邊令誠猶嫌不夠,火上澆油道:“陛下居宮中不知戰況,可奴就在潼關,奴看得清清楚楚,如今安祿山的大軍已經往後退了,只留下了一萬來個老弱病殘,正是追擊的好時候。可高仙芝似乎並無決戰之心,高仙芝亦是胡人……”

“朕險些忘了他也是胡人。”李隆基咬牙切齒。

經過了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倒是不相信胡將了,可帶來的後果就是他越發忌憚懷疑胡將。

高仙芝是不是也要謀反?他是不是打算歸順安祿山?

只一丁點兒的懷疑便將李隆基胸中自得知安祿山謀反之後便燒得一日比一日劇烈的怒火徹底引發,懷疑的火焰燒燬了李隆基僅存的理智。

“朕派接替高仙芝的將領隨你一同前往潼關,你帶著二百陌刀手拿下高仙芝,朕要治他抗旨不尊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