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唐朝唐玄宗時期的高麗族大將高仙芝


  高仙芝(?—755年)本是高麗人,也就是我國的朝鮮族人。出身於將門之家。父名舍雞,起初在河西軍做事,後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

  仙芝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少年時隨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到了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班秩相同。他先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加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夫蒙靈詧發現了他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原為唐屬國,又是吐蕃通往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贊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各國,因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貢獻,“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

  天寶六年(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討小勃律。當時步兵皆有私馬相隨,於是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軍百餘日。

  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趙崇玭從北穀道,撥換賈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一起從護密道,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

  堡內有兵千餘人駐守,城南又因山為柵,柵內有九千多兵士據守。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正是早晨,河水低緩。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迅速涉過了婆勒川。

  仙芝對邊令誠說:“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連雲堡守兵連做夢也不曾想到唐軍會突然自天而降,遂驚慌依山拒戰,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未到中午即攻佔其城,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高仙芝欲乘勝深入小勃律內地,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老弱兵二千人,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

  高仙芝率軍南行三日,將至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山嶺險峻,多懸崖峭壁,嶺長四十里,下嶺即阿弩越城。他料到兵士懼怕險阻不敢下嶺,即暗中先派出二十名騎兵,穿阿弩越城著胡服,假稱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以消除兵士的懼怕心理。當大軍將下嶺時,兵士果然恐懼不肯下,並對仙芝說:“公驅我何去?”

  話未說完,其事先派出的二十人恰巧從嶺下趕到,並說:“阿弩越城胡來迎,已斷娑夷橋矣。”娑夷橋是一座藤製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斷橋則吐蕃不能入援。兵士聽了,畏懼心理頓消,高興地下嶺。下嶺不久,果然有胡人來迎。

  第二天即順利進入阿弩越城。高仙芝命將軍席元慶率精騎一千先行,讓他先告訴小勃律國王說:“不窺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城中有五六個酋領,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仙芝又與元慶約定說:“若酋領逃者,遞出詔書呼之,賜以繒彩,至,皆縛以待我。”元慶按他的命令行事。

  當高仙芝到達時,席元慶已縛住了那五六個酋領,命將斬首。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已逃入山洞,仙芝招諭,才肯出降,“遂平其國”。仙芝急令席元慶砍斷娑夷橋。當天傍晚,吐蕃入援大軍趕到,但橋已砍斷。這座藤橋長有一箭之地,修復需要一年的時間。吐蕃雖心急如焚,卻坐視不能相救。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回到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後,班師回安西。自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