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六百四十五章:董王

  趙謙是瞭解劉璋的,作為出自益州的三公對益州牧的兒子自然多有照顧。他曾指點過劉璋的學問,知道這是一個溫文儒雅的漢士,和他那英悍的兄長比起來大不一樣。

  其實劉璋這樣的氣質秉性在這個亂世沒準能活得更久,沒見到那劉範就是太英悍而早早死了嗎?

  可以說,以劉璋這樣的人,做個學者做個在朝官有餘,但要想他掌控成都,如何可能?

  所以劉璋的背後必然有人支持,而且非常狂悖。

  因為劉焉死,劉璋繼這個現象不是一個常規,反而是漢室遇到的第一例情況。

  雖然漢室兩分後,威望大降,但實際上依然可以對各州刺史、郡守形成一定的拘束和幫助。

  所以除了明確反賊的泰山軍和袁家餘孽,這天下各諸侯實際上都名為漢臣,接受漢家賞封。

  但這些諸侯又都正當壯年,都沒有涉及到繼承人接管權力的問題。只有當年宗正,現在的益州牧劉焉年歲最長。而他現在意外暴死,自然就出現了一個從未遇到的難題。那就是,這益州牧到底是父死子繼,還是由朝廷另行選派。

  本來這都沒有例子可循,但偏偏被劉璋一夥人先斬後奏了,這如何不膽大妄為?

  而對這件事的應對也考驗著關西朝廷的執政智慧。

  要是類似益州這樣的現象成為慣例,那關西各地郡守是不是也能有樣學樣?這些人都搞父死子繼那一套,將漢家公器化為私家,那朝廷最後剩下什麼?可不就剩個長安嘛。

  這就是趙謙對劉協說話的意思。

  而這也是趙謙明明是個成都人,卻會毅然決然站在家鄉對立面的原因。

  趙謙是三公,他的權勢來自於中央。如果中央衰弱了,各地都如戰國時期的諸侯一樣自立,那別說權勢了,他甚至都養不活自己在長安的一大家子。

  畢竟如昔日周天子的公卿們,餓死的可不少。

  所以無論是公心還是私立,他都絕不會容忍益州這等悖亂之舉。

  但趙謙內心還是理解益州那些人為何會這麼多的。

  作為關西的太尉,他實際上非常清楚這幾年的大戰中,巴蜀地區到底是承擔了何等的壓力。

  可以說,如今朝廷的四有三的財力都是來自益州,不僅給益州的百姓,甚至那些豪族們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但和他們巨大的付出一比,他們收穫又是那麼可憐。

  這些年來,朝廷從益州簡拔的孝廉屈指可數,甚至對益州士還大加防範。換言之,益州士在付出如此巨大的經濟代價的時候,卻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補償。

  你說益州士豈能會甘?不怨?

  但之所以關西朝廷執行這樣的政策,也是延續自劉宏時期的路線。

  劉宏自被河南士背刺逃入長安後,就不再對豪族有任何信任。在當時,涼州、益州的士人想要在中樞謀求一官半職可以說是難如登天,而那些各地舉上來的孝廉,也往往不被劉宏接受。

  而相反,涼、益的武人們卻在西園軍系統如魚得水,這就更讓兩州的豪門之家倍感不公了。

  也正因為上進無門,益州士們普遍在劉焉的幕府出仕,這些人形成了一個益州人自己的圈子,逐漸培養出了益州人護益州土的地方思維。

  本有此心,再遇到朝廷大軍重挫於幷州的機會,這些益州士謀求自立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理解歸理解,趙謙的意思還是要重拳出擊。他相信,小皇帝也是這麼想的。

  果然,當趙謙明確表達了意思後,一直面無表情的劉協微微轉頭看了一眼其人,然後再次不動。

  趙謙猜的沒錯,劉協的心裡確實已經做了要打的決定。

  可能正因為劉協年齡小,又或者秉性就如此,總之劉協對這件事是持剛硬態度的。

  但打不打不是取決於劉協的意願和好惡的,而是要從關西朝廷的實際能力來考慮的。

  如果要打,以關西現在的實力有多少勝算。而縱然有勝算,又要打多久,這個過程中會不會引發連鎖的變化。

  現在關西在河東方面承擔著泰山軍的巨大壓力,在崤函也有關東逆賊要對付,在西面又有民亂和羌亂,可謂三面承壓。愛讀免費小說app無廣告、更新最快。為了避免轉馬丟失內容下載:cdn.y13398281206.com/apk/aidufree.apk敬請您來體驗無廣告閱讀app愛讀免費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