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島 作品

第6章 道和蘋果園

    這情景要在限制裡強行描述豈不是強人所難。強行描述,只能變成:

    運河島團了團和團,鄰居團了團和團。運河島團了團和團帶去鄰居家,兩人一起吃早飯,鄰居說他喜歡吃這團勝過那團,因為這團不像那團;運河島回話說,這團也不像那團,早上吃剛好。吃過飯,兩人分別,鄰居留下團和團,運河島帶回團和團。

    團的謎語,中間讀起來隱隱約約的哲理感是怎麼回事……當然是信息流失量感人的結果。

    想弄清狀況估計得考據查資料了吧?

    何必呢?直接造字詞出來,新造出來的寫個附錄不是容易很多。

    從另一個角度看,‘道可道,非常道’和‘道道道,道道道。’的差別也沒有十分巨大,畢竟主題是一樣的;而且對這話題沒什麼瞭解的人很可能兩句都不懂,那這兩句就更相似了。

    所以會不會是附錄遺失了,沒有流傳下來?

    不過也有另外一個可能,三個‘道’字的含義差別可以由它們旁邊的字體現,就和詞或者詞組的概念相似;同時一個字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它的含義,而這是語法的一部分。後人覺得語義不明容易混淆是因為在語言的演化過程中語法變了。

    這奇怪的合理性…

    不過現代人對古代人的認識裡,很多應該都是猜測性的。現代人不是古人,也沒見過古人,直接的交流也沒有過。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時代有所瞭解,對於50年前應該也能通過長輩們瞭解一二,而50年前的人們能對100年前的情況瞭解一二,但一個尋常的現代人就沒什麼直接的途徑去對100年前的是請了解一二了。這種50年的間隔重複大概50次才能到達《道德經》的時代,因此也就只剩下猜測和想象了吧。

    大概把古人們想得過於聰明和把他們想得過於愚鈍一樣不合理。而先賢們在他們那個時代做事時也會有種種基於當時境況的考量,一些小小不然後世不一定能想到的事情也許會出乎意料地重要,尤其是在他們不瞭解自己的偉大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