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ad 作品

第七百章 先秦諸子百家之儒家

 當然這既作為章節課後發散思維問題也作為一個提問掛到天涯知道閣,看有沒有其他具體例子來?只希望有人能想起海盜分金那個博弈故事。毫無忠恕的海盜也能做到仁義分金呢。有人提到的話,那就能印證新學確實烙印在一些人心裡了。那才是吾道不孤的證明。

 當然最後一部分自然就是歸納儒家的世界觀了,那就是封閉甚至坍縮的世界觀;其主體主要是需要遵守禮的人;目的是維持當前社會的穩定;行動信號就是禮制;其內部結構是典型二元結構對立的,存在禮制的制定者、遵守者與禮外之人。人是機械的遵守禮儀,而幾乎不存在有人利用禮制來實現自己私利。禮外之人無足輕重。即在一個穩定環境的王國中,其國君制定利益,百官士大夫謹守禮儀,以禮為令箭,就能號召天下人實現仁義大同。

 所以儒學的前提條件就有了,不存在增量的穩定或坍縮環境。禮制不能被套利。因為一旦有人從禮制中獲得超額好處,那麼天下之財有定數就會導致其他人財富的縮水,其他人守禮就會吃虧,禮制就會崩潰。儒家需要提出一個不被套利的禮制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否則就是鏡花水月。

 再其後就是二元對立與機械守禮了,根源在於認識論上,儒家並不相信絕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禮制,更不允許有人能隨意創設禮制。正因為一部分讀書人都只能遵守,大多數底層鄉間野人則更是無足輕重才造成了這個二元結構與機械守禮的形成。

 本質上講,儒家也可以叫做禮制神教,儒學也可以叫做禮制神學。就是相信有一個禮制神,只要士人以上階層都崇尚祂,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禮制則誕生於天命,凝聚於天子。儒學是禮制-天命-天子三位一體的學問。借用禮制神下,儒學也是一個三位同一的學問,就沒什麼本質矛盾,任何事物人類都是可以協調共處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