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當當 作品

黃金泥

70年代初的農村。房屋結構都是高不過二層的大院。90%以上是泥土壘成的木板房。只有少數是青磚瓦房的大院。還有一部分是低矮的茅草房,是農村中最差的房子。

馬竹嶺村也不例外,覺得馬竹嶺村的房屋比別的地方還差一些。放眼望去,有許多是沒有樓層的低矮茅屋。

雲山公社的駐地,設在馬竹嶺村最像樣的一箇舊祠堂裡。

馬竹林地貌屬丘陵,大土山坡。駐地大祠堂的背後就是大山坡。

雲山公社駐地,沒有清澈的溪流環繞,有的只是大小不一的山塘。

在當時大凡,在雨季到過馬祖嶺村的人。一定是被這裡的粘性土壤征服過。

雖然,這不是你本意想與之親近的。可是,當你要路過此地,不得已踏上該地土壤時。那就是,隨你怎麼甩也甩不開它的“熱情”。

它總是,牢牢粘住你的鞋底,走一腳粘一腳。最終,變成舉步維艱的鬆糕鞋。你急眼了?那好,就讓你主動脫鞋,赤腳踩在粘土地上。

記得,那時我11,12歲,長得非常瘦弱。夏季到了,我沒有合適的鞋穿。鞋子不是小了,就是太破了。

少年的我,就將媽媽的一雙半新的棕色涼鞋佔為己有。我的媽媽,人高馬大的,她的鞋我拿來穿肯定是不適合的。倔強的我,每次佔有穿媽媽穿的涼鞋,都要預先將鞋釦綁在腳腕上,扣的緊緊的。

平時,斯斯文文的走路還可以將就著。一旦與小朋友們玩耍,意外情況就頻頻出現了。跑動時,涼鞋鞋底會突然折返別倒在鞋後跟底下,只是鞋釦還緊緊掛在腳背上。那感覺就像是被人使絆那樣,輕則一個踉蹌!重則摔倒在地,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