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七十六章 完全不同

 據史書記載,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記載可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只不過到了大宋這個稱謂才正式被朝廷沿用。

 宋太宗曾問過大學士杜鎬官家有何含義,杜鎬當時給出的解釋是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所謂天子就是官家。

 因此一般而言,朝臣稱呼皇帝為官家,在大宋並無任何不妥。

 然而對於史浩而言,稱呼趙構為陛下則顯得意義非凡。

 首先,他不過只是普安郡王府的屬官,並不能上真正意義上的朝臣。

 其次,他第一次面見趙構,在稱謂上自然需要更為莊重得體。

 畢竟陛下一詞本就是對於皇帝的通稱,任何場合都可以用。

 而官家而不同,較為正式的場合還是以陛下一詞更為妥帖。

 史浩的這一句話同樣讓趙構也暗暗的點了點頭,心想著趙瑗這位幕僚看來不簡單,也產生了試探一番的想法。

 “朕聽聞這位王府司馬乃是明州士子,且屢試不第,有何才能得以入得王府?”

 趙構這話明面上對著趙瑗說的,實際上卻是說給史浩聽的。

 “回官家話,兒臣那份關於馬政的奏疏正是史司馬所撰寫,只不過所思所想出自兒臣罷了。”

 趙瑗一聽,明顯感覺到趙構對於自己的諸多事情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如此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終究在官家面前都是毫無秘密可言。

 不由得覺得皇城司真的是手眼通天,連史浩的底細也是掌握得清清楚楚。

 只是既然官家如此在問,那麼趙瑗就一定要把史浩給托起來,並且一定要在官家心中留個好印象。

 “馬政奏疏朕看過了,思路倒是頗為清奇,文章寫得不錯,並且還有一筆好字。”

 趙構輕描淡寫的說著,對於史浩而言似乎並沒有覺得很高的讚揚。

 然而趙瑗自然深知這話己經是極高的讚許,前面的思路清奇表揚的是自己的想法,後面的文章和字則是對史浩極高的認可。

 大宋的歷代君王,大多都可以說是極為看重書法,並且許多都有著很高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