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丁 作品

第七十四章 燕雀與這個世界的對話(求訂閱月票)

張雲起提筆便寫了起來。

標題:燕雀與這個世界的對話。

他的作文開篇是:“上古神話有言,鴻蒙之初,天不滿於東西,地陷於西北。古人常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盧梅坡有一句名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它歷來為人激賞,因為包含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哲理:事物各有短長,於人生的追求與理想,也從無統一之標準。”

他以此開頭,隨後,將“鼠目寸光”的燕雀比作當下的農民階層,勤懇築巢、覓食、繁衍後代。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而鴻鵠又怎知燕雀之樂哉?像燕雀一樣,自食其力,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他寫的很順暢。

大約用了四十分鐘,洋洋灑灑八百來字的作文便大功告成,再加上一手漂亮的字,整篇文章是無可挑剔的。

張雲起知道語文穩了。

雖然,作文寫的有些任性了。

他沒忍住,裡面提及了點兒當下中國農村和農民所面臨的困境,和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隱憂。

畢竟,在大地荒蕪的時候,勤懇覓食的燕雀可能無食可覓,餓死荒野。而勤懇的小農作為一個群體,必然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中消亡。

這是歷史大勢,難以避免。

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財富分配蛋糕——資產增值,農民農村被排除在外了。從80年代開始的“南飄”,在中國加入wto以後,形成了更為洶湧的浪潮,城鄉二元結構的困境加劇,人、地、錢三大核心資源要素轉移到城市,供養工業體系和城鎮化建設,農村便以這樣的方式逐步枯萎。

要說勤勞的中國農民是怎樣的處境呢?

前三十年,是農產品剪刀差。

後三十年,是廉價農民工與土地出讓剪刀差。

多年以前,張雲起看過一本書,叫做《蘇萊曼東遊記》,這本書講的是幾千年前一個阿拉伯人遊歷東土大唐的所見所聞,書不怎麼好看,但書裡面有一句話他記了一輩子。

那句話說:“中國的農民很勤奮,終年在土地上勞作,永遠不知疲倦。”

這還挺讓人難受的。

當然了,他知道高考作文寫這些風險很大,如果對閱卷老師的胃口可能給點高分,但是看的不爽給他扣分的可能性也不小。不過怎麼說呢,寫小作文這件事,有些人是生而圍困的,從來沒有辦法違背自己的心意進行創作。

對於這一點,他前世在起點中文網看的那些網絡小說體現的最為明顯,有些作者吧,就是喜歡矯情,好好的寫寫小白文,裝裝逼,打打臉,搞搞小黃色,大把的稿費可以賺,卻非得在小說裡漫談什麼人生,什麼理想,什麼人間煙火,又沒那個水平和文筆,更新還像便秘一樣,他眼巴巴的看著一坨屎懸在半空中都要風乾了,還他媽的掉不進嘴裡。

就這樣的作者,還能好嗎?

遲早餓死!

這麼想著,張雲起在剩下的時間裡,反覆檢查試卷,因為疏忽大意而失分是可惜的,他可不想犯這種低級錯誤。

檢查幾遍後,確定沒什麼問題,他抬眼看了看四周,右邊的那個平頭男生的目光時不時瞟過來,他又看了看左側座位那個穿碎花裙的女孩子。

這屆的高考語文有些過於難了。

女孩似乎遇到了搞不定的題目,此刻正盯著試卷蹙眉深思。

張雲起收回目光,“啪”地一聲,合上鋼筆,他閒的沒什麼事幹了,背往後靠在椅子上發呆。

只是他合鋼筆的輕微響聲,或許是被左側穿碎花裙的女孩聽見了,女孩的目光下意識飄了過來,落在張雲起那張密密麻麻已經寫完的試卷上,她那焦慮的目光裡似乎多了一絲神采。

然後,下一秒,她看見張雲起伸手用草稿紙把試卷蓋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