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庭 作品

136.第136章 仁德書院

 隨著蔡邕那似是有著幾分意氣風發,老當益壯之感的發言,原本略有些混亂喧鬧的場面迅速地安靜了下來。

 且於人群左右維持秩序的郡兵,也跟著複誦蔡邕的話語,以便被在場的販夫走卒、名人士子所知曉。

 隨即,蔡邕朝著劉備所在的方向略一拱手,道。

 “承蒙吳郡郡守劉玄德關懷士子學業,欲為大漢輸送更多人才,特撥錢糧物料建立‘仁德書院’,且請老夫擔任仁德書院山長教導學子。”

 “何為仁德?何為書院?”

 ……

 深諳什麼為“廣而告之”的李基,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宣揚“仁德書院”的機會。

 吸引而來的士子,劉備縱使能夠吸引得更多在麾下效力,那也只能是解一時之需。

 唯有真正建立屬於自己的人才培訓體系,才是長久之計。

 為何漢末時期,英傑不斷,將星璀璨;

 可到了三國後期,人才凋零,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等諺語。

 除了人口的劇烈下降,社會動盪不安,導致的人才大幅度下降,也與魏蜀吳均沒有完整的人才培訓體系有關。

 仁德書院所肩負的,正是這一重任。

 或許,由於種種因素限制,讓這個時代人人識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仁德書院的存在也必然能為劉備集團產出源源不斷的人才。

 當然,明面上仁德書院自然是秉承著“知識不分南北,人才不論寒貴”,即便是在仁德書院學業有成,書院也絕對不會限制學子的去向。

 但仁德書院推薦就業,這很合理吧?

 再者,秉承“尊師重道”之意,身為弟子你敢忤逆老師?

 老師讓你在劉玄德麾下效力,伱敢去投靠曹孟德?

 隨著蔡邕親自向世人介紹“仁德書院”,且言明將上萬卷書籍盡數捐獻於“仁德書院”,書院學子盡皆可隨意翻閱之後,在場的學子們幾乎沸騰了。

 而當蔡邕言及“仁德書院”所秉承的乃是先賢“有教無類”之觀念,不論貧富,不論出身,只要符合書院的考察便可入學。

 且蔡邕擔任山長,“水鏡先生”司馬徽擔任副山長之餘,甚至還獲得了大儒鄭玄的支持,派遣弟子孫乾前來祝賀之,言及鄭玄他日亦定當至書院教授學子。

 一時間,眾多士子們大多已然激動得不能自己。

 對於這個時代的士子們而言,知識是有價的,是存在門檻的,是被各大世家、名士所把持著的。

 對於普通的寒門士子而言,就算是想學,往往都難尋門路。

 故以,眾多士子才會選擇出門遊學,除了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意,為的更多的是與不同士子相互交流學識,提高自己。

 而如今,蔡邕所當眾宣佈的這一消息在眾多士子,尤其是寒門士子耳中,完全不亞於是一道驚雷。

 這就好比,清北融合,且宣佈全國學子分數線全部與北平一致。

 霎時間,不少寒門士子激動得不顧形象地歡呼了起來,甚至老淚縱橫。

 唯有身為潁川名士的郭圖以及不少潁川世家出身的士子,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