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上當矣!

 ‘擺爛不能一起擺,那就大家都不用擺了。’

 李基暗道了一聲,然後方才從袖子中掏出自己常用的記事竹簡,在其上寫著“耕牛”兩個大字,然後又在“耕牛”的下方備註上“海船”。

 賈詡推辭耕牛之事的緣由,李基知曉得一清二楚。

 以著如今大漢各方的黑暗程度,一對鴛鴦路過關卡都得有一個下鍋!

 想要運大量耕牛過境,便是懇請天子下令,天子說不準都得先拿走一半送入皇莊耕地。

 不過,賈詡下意識基於人性與現實去考慮,想不到如何解決。

 但對於李基而言,答案本身就已經存在。

 那就是海船!

 只要造船工場那邊的海船一成,那麼完全可以通過海運繞過層層關卡自北地直達吳郡,甚至只要打通這一海道,吳郡就連一直存在的戰馬難題也將完全解決。

 相對而言,反倒是賈詡覺得這個難題中最為簡單的在北地收集耕牛部分,成了李基所需要解決的最難的部分。

 除此之外,李基還在耕牛的一側,又補上“曲轅犁”三字。

 如今大漢所使用的是長直轅犁,甚至李基親自下田試著使用過,發現這種長直轅犁轉彎不靈活,起土費力,效率相對頗低。

 而李基記得存在著一種“曲轅犁”,且李基也還記得大體的構造與輪廓,完全可以將其中的概念交由工匠完善,對長直轅犁進行改善,繼而提高耕牛的耕地效率。

 不過,李基將種種考量都簡明扼要地寫在記事竹簡之中,免得今後出現什麼遺漏之餘,卻也沒有急著解決,而是早早就進行歇息。

 如今最為緊要的始終是“以工代賑”。

 明日起,李基就需要指揮著那諸多小吏以及士子開始在流民營之中挑選合適青壯,然後開始對流民營內的流民進行分流,正式開始“以工代賑”。

 大量方方面面的繁瑣問題,都需要李基去一點點解決。

 類似於耕牛這種重要但不急之事,李基僅僅是記錄一下,便將它往後推著待空閒再逐步落實解決便是了。

 隨後的三五天裡,李基一方面親自在流民營內處理著種種要務之餘,一方面更是親自走遍了整個流民營,監督指導著士子們挑選流民。

 很快,一批一批的流民就在士子們各自的帶領下離開流民營,整個吳郡自上而下也幾乎是高速運轉著配合“以工代賑”的開始。

 而隨著一批又一批的流民離開流民營,流民營內部的流民數量也終於開始快速下降。

 等所有士子、小吏都挑選了首批適合“以工代賑”的流民離開,整個流民營內部的流民數量在極短時間內下降到了四萬人左右。

 這讓簡雍的壓力一下子驟降無數,甚至有些任性地連睡了四個時辰。

 而剩下的這些流民俱都是些孤零零的老弱婦孺,一起逃難到此處家人中也沒有青壯存在,自然就不適合參與到“以工代賑”之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