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遺 作品

第5章 混沌歲月混沌生

在這個魏州寧水的偏遠山區,村莊基本都沿山而建,而且大多建在山腰。因山嶺縱橫交錯,如果把村莊建在山坳,一旦遇上山洪,後果將不堪設想。相對而言,山腰處的位置要安全便利的多。不過山腰處對村莊的面積限制會較多。在紅西鄉,如果一個村子能達到五六十口人的規模,就可以被劃定為中型村莊。上百戶的村子也有一些,大都建在開闊的山谷地帶,或沿著國道徐徐蔓延。總之只要交通便捷,村子一般都會相對繁華興盛,這也印證了電視機裡每天循環播放的“要致富,先修路”之理論。

何勝軍家所在的老泉村,只有三四十戶人家,屬於中小型規模。雖然村子建在山腰,但因黃土高原特殊的地形,村與村之間的直線距離並不算太遠。平時如果有什麼事,只要站在自家院子裡,對著隔壁山頭的村子大聲喊話便可。但要走到對面村子就沒那麼容易了,你得先走下自家所在的山頭,再吭哧吭哧爬上對面的大山。看起來直線距離兩三百米的兩座山,爬上爬下卻也得個把小時。

由於教育資源匱乏,村子的規模又不大,多數村子只會設置學前班到二年級的學堂。等孩子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就需要翻過幾座山嶺,去幾公里外的公立小學住校就讀。何勝軍家的三個孩子也不例外。

如今何文已經成功考進市裡的重點高中,何平也已是初二年級,那所前後培育了何家兩姐弟的公立小學,迎來了老么何朵的到來。

開學第一天,許嬌蘭蒸了一籠熱乎乎鬆軟的饅頭,把香噴噴的炒菜盛入乾淨的罐頭瓶中。等饅頭和菜都涼透了,再裝進饃籃裡。饃籃約三十公分高、二十公分寬的樣子,呈寬扁的造型,由粗軟的化纖編織帶做成。許嬌蘭用縫紉機趕出兩條寬度適中的布帶,再把布帶穿在饃籃的側面。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揹著饃籃上下學了。

何朵揹著饃籃,許嬌蘭則扛著捆好的被褥,帶著女兒風風火火地趕到學校報到。學校建在山頂的平凹背風處,由五排房子構成。其中一排是老師辦公和住宿的地方,另外四排分別是三、四、五年級的教室。三年級的教師因為空間小,所以分了兩個班,分別是三年級(甲)班和三年級(乙)班。

在紅西鄉,人們習慣稱宿舍為“號子”。所謂號子,是先在堅硬的黃土裡打出來一孔窯,再用磚塊一個個砌在裡面,抹上洋灰固定。這樣建成的號子,既有了窯洞的冬暖夏涼,又看起來簡潔清爽。三個年級的號子建在同一排,其中何朵所在的這一間,裡面一共七個木板床。家長們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把孩子的被褥一個接一個鋪在床上。為了給孩子們佔到一個好床位,很多家長一早就等在了號子門口。只等管事人員一開門,便立刻衝進去挑選“風水寶位”。

許嬌蘭到的不早不晚,把何朵的被褥安置在了中間靠外的床位上。最終一共到齊十幾個女孩,按照平均三人兩床的空間,均勻地擠在了七張床上。床沿牆而放,床尾處是一條一米多的走道。床下中空,用來放置一個洗臉盆和香皂毛巾等生活用品。

孩子們上學專用的饃籃基本都是統一的造型,饃籃的大小剛好可以放**個饅頭和一瓶菜。饃籃上蓋著一個薄毛巾,用以防塵或者老鼠騷擾。然而灰塵可以大致隔離,老鼠倒真不會因為蓋著毛巾便敬而遠之。

學校有一個專門歸置饃籃的灶房,由大師傅打理。大師傅是個四十歲左右的胖女人,負責灶房的燒水和衛生工作。

灶房共左右兩間,大的一間沿牆設置了一圈木架,木架共上下兩層,其中底部那層由磚頭墊平。孩子們的饃籃就擺放在這些架子上。來校早的孩子們會把饃籃優先放在上層的木架上,晚的人則只能湊合著把饃籃塞到地上的那一層。第一層都是磚塊,饃籃放上去容易潮溼發黴,也往往會成為老鼠做害的第一目標。

灶房右邊小點的房子安置了一個大灶臺,上面架著兩口直徑一米多的鐵鍋,這兩個鐵鍋便是孩子們一日三餐煙火氣的唯一來源。孩子們平日裡會分成小組,輪流去灶臺後的水庫取水,抬回來倒進鍋裡,大師傅則負責點火燒水。孩子們會在飯點前的最後一次課間休息中跑到灶房,從饃籃中拿出一或兩個饅頭,放在鐵鍋上的大籠屜中等待加熱。

由於電子校鈴還未能普及,只能由班幹部輪班打鈴。“三上二下四吃飯”,是學校鈴聲的“暗語”,即:敲三下表示上課時間到了,兩下表示課間休息,四下則表示到了吃飯的時間。

每天吃飯的鈴聲一響,很多孩子們便已經在座位上蠢蠢欲動。待老師一聲“下課”令出,孩子們便爭先恐後湧到灶房,拿上自己名字的陶瓷水缸(開學第一天,每個人會把水缸拿給學校老師傅,讓老師傅用紅色的油漆工工整整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以便日後快速辨認),從鍋裡舀一缸開水,再從籠屜裡拿出自己那份已經加熱好的饅頭,帶上菜瓶子到宿舍,把床頭的褥子往起一卷,飯菜放在床板上,齊刷刷埋頭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