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23 礦稅

  在一個不鼓勵經商的社會里,絕大部分人但凡有別的出路肯定不願意經商,即便迫不得已幹上了這一行也沒有太多積極性,無非就是當個跳板,找機會跳出商人階層。

  就拿前年關鈔收入舉例,總共40多萬兩,只佔太倉收入的10%不到。而北宋的商業稅收佔太倉的比例大概在50%左右,到了南宋更是高達70%以上。

  而宋朝的農業稅率還要比明朝高,如果按照明朝的農業稅率收的話,北宋和南宋的商業稅佔比怕是要逼近90%了。

  其實都不用計算這麼多比例,更不用尋思是否鼓勵商業,只要看看明朝的戶籍制度是怎麼規定的就明白為啥商業不發達了。

  一個禁止百姓隨意流動,出門必須開介紹信的規定,就能把90%的民間商業扼殺在搖籃中。剩下的全都是由皇室和官員集團主導的商業,比如鹽鐵茶糧。

  這些行業與其說是商業不如說更像後世的國企,不光效率低下浪費嚴重還壟斷市場,進一步壓制民間商業的發展。

  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想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商業稅收,就和馬上讓每畝土地比去年多增加三倍產出一樣不靠譜。除非玩畝產萬斤放衛星那套把戲糊弄,但明朝皇帝顯然還沒那麼狠辣缺德,真要活活把農民往死裡整。

  好了,現在士、農、商都沒多餘的油水可榨,就還剩下個工。工匠輪流給朝廷服役日子本來過得就不算好,顯然也拿不出太多錢。不過有個產業例外,開礦,尤其是貴金屬礦。

  無論金銀銅礦,只要挖出來就是錢。朝廷不鼓勵開礦,主要是怕引發社會動盪。礦山一般都在荒郊野嶺中,弄一群青壯進去很不好管理。

  朱元璋就是靠聚眾造反起家的,深知這種人聚集多了有多危險,所以寧可捨棄礦產收入不要,也不願意國家四處藏著隱患。

  但皇帝不願意採礦,不意味著真金白銀扔在那裡沒人惦記。各地豪強包括官員們都不是傻子,豈有入寶山空手的道理。於是他們勾結在一起利用政策漏洞變相販賣許可證,然後再收一大筆回扣或者乾脆參股經營。

  在人為操作下,明朝的礦業慢慢成了灰色產業,每年上繳朝廷的稅收只有可憐的一點點,但各地開礦的規模卻逐年增加。

  公文上面寫的悽悽涼涼,實際上幹得紅紅火火,利潤全進了當地豪強和官員兜裡。最底層的礦工和最高層的皇帝一樣都只能喝口湯,還是涼的。

  其實收礦稅並不是萬曆皇帝首創,在正德年間就這麼幹過。皇帝一看,好嘛,你們一個個吃的腦滿腸肥,連口熱湯也不給我剩,到頭來國家一有事就催著我掏私房錢補貼,憑什麼啊!

  性格軟一些的皇帝還能忍,趕上性格比較強的皇帝乾脆就不忍了。你們能拿老子為啥拿不得!你們能利用權力欺上瞞下,我就派宦官去全國各地檢查。發現一個開礦的就坐地收稅,收上來的稅全入內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