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23 礦稅

  這下朝臣和地方豪強們可就不樂意了,但又不能直接說皇帝搶了自己碗裡的飯,咋辦呢?好辦,他們用了兩個招數。

  先發動輿論攻勢,隻字不提入股開礦的事情,只說皇帝派宦官收稅是與民奪利,增加了礦工負擔,容易造成民亂,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再私底下蠱惑礦工,把他們吃苦受累加班加點忙活一年,到頭來卻還是挨餓受凍的根源歸結於皇帝拿走了多吃多佔,就像後世用輿論引導996們去憎恨資本家一樣,把真正的始作俑者藏在大義後面難見首尾。

  大多數礦工都是貧苦出身,站的平臺不夠高,根本看不到高層裡的彎彎繞,很容易上當,然後就傻乎乎的和各地礦監對抗,給別人當了槍使還茫然不知。

  輸了,在當地吃官司,躲過一陣風還會被放出來繼續幹活。贏了,真逼得皇帝不得不把礦監叫回去,所得的紅利也落不到他們手裡,最終還是和原來一樣,該吃不飽依舊吃不飽,該加班加點一樣不會少。

  說起礦稅之爭,表面上看是皇帝橫徵暴斂,實際上是官員集團與皇帝之間的利益爭奪。沒有誰對誰錯,兩邊全是為了私利,沒一個是為國家著想,屬於狗咬狗一嘴毛。

  官員集團試圖用經濟手段限制皇權,沒錢了,皇帝自然就要聽官員的建議,按照他們的思路去治理國家,同時也得放權。這是從朱元璋廢除宰相、大權獨攬那會兒起種下的禍根,開頭就走錯了方向,早晚得爆發。

  反之,皇帝想鞏固皇權手裡必須有錢,否則怎麼養著一大堆宦官為自己辦事。沒有東廠、西廠、錦衣衛,拿什麼和滿朝文武掰手腕呢。

  這一點從滿朝文武,包括部分宦官的態度上就能得到證明。沈一貫是浙黨領袖,在朝堂裡勢力最大。同時存在的還有好幾個小團體,暗地裡爭鬥不休互相傾軋。可到了礦稅一事上,他們立馬就摒棄前嫌統一口徑了。

  俗話說的好,事物反常必為妖。他們為什麼如此一致呢,難道真是為了社稷和百姓?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他們有這麼高節操,早就該把自家多佔的土地全吐出來歸還給農戶。

  合乎邏輯的推論只有一個,官員和部分宦官在礦稅這件事上利益一致,也只有真金白銀的利益才能讓不同地域、不同理念、不同訴求的人如此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前赴後繼。從勁頭上看,利益還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