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93 遼東李家2

  朝廷裡對李成梁的建議沒有什麼激烈爭論,大部分覺得也無不可,包括內閣大學士和六部九卿,即便心有不甘,也達不到據理力爭的程度。

  假如朱元璋活著,聽到這個建議,洪濤敢打賭,誰提的誰就等著被咔嚓吧。老朱掄著鋤頭拼死拼活從鄰村搶回來的土地,你們丫挺的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幾百裡就舍了!

  如果朱棣活著,聽到這個建議,洪濤也敢打賭,誰提的誰就等著充軍流放吧。這麼好的水澆地,祖輩辛辛苦苦耕耘了二百多年,你們居然嫌遠不想要了,敗家玩意啊!

  都是老朱家的皇帝,也都是老朱家的臣子,為啥對一個相同問題的看法會如此對立呢?古人云的好,崽賣爺田不心疼。

  朱元璋、朱棣都是帶兵打過仗的,他們身邊的臣子自然也不是棒槌,多多少少也得懂點軍事常識,分得清孰輕孰重。最主要的是他們不怕打仗,也知道該怎麼打、什麼時候打。

  後面的皇帝就全是從小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盛世人了,對戰爭的概念基本全停留在書本上,身邊的大臣同樣如此。一群沒打過仗、沒在屍山血海裡打過滾的紙上談兵之輩,面對戰爭只會有兩種選擇。

  要不比誰都衝動,不管不顧衝上去,聲勢浩大卻沒有拼死一搏的勇氣,一旦三板斧不奏效基本就是大敗,然後陷入另一個極端,極度畏懼戰爭。

  要不就直接暈了,既不知道該不該打,也不清楚怎麼打,今天聽這位大臣說的有點道理,明天聽那位大臣講的也挺符合現實,然後朝令夕改、猶豫不決。

  而這種人通常還有個頑疾,極度不信任前線將領又極度蔑視敵人的能力。打贏了怕功高震主,分分鐘琢磨著如何掣肘;打輸了暴跳如雷,總覺得身邊都是廢物。

  最終結果就是外行指揮內行,讓前線將領無所適從、暈頭漲腦,一邊對付敵人的利刃一邊防著後背的冷箭,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