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44 經濟賬

  衛所制度剛開始確實有效果,可惜好景不長,也就100年出頭,屯田收入就從永樂年的800多萬石迅速下滑到了正德元年的104萬石。

  這時衛所制就不再能為朝廷降低財政負擔了,反而成了負擔。軍費開支從正德初年的40萬兩快速飆升到了景陽三年的400多萬兩,這還是在沒發生任何中大規模戰事的前提下,如果有,軍費還得增加。

  光多花錢就夠了嗎?肯定不是,一個糟糕的政策,帶來的往往不是該有的損失,還會加上連鎖反應。衛所制引發的連鎖反應就是讓軍隊整體素質和戰鬥力大幅度下降,想彌補必須花費更多錢糧重新招募士兵。

  從正德之後,北方大部分軍隊用募兵來填補空額已經成了通行的做法,當時的價格是6兩銀子一年。到景陽三年已經漲到了16兩銀子,袁可立以漕運總督名義招募的水師更貴,要18兩銀子一年。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各種戰事也突然頻繁了起來。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首領俺答汗率兵突入京師附近劫掠八日,史稱庚戌之變。

  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大舉入侵江浙沿海地區,朝廷調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費了十多年時間才勉強平定,沿海地區受到的損失不計其數。

  萬曆時期的三大徵、逐漸露出獠牙的遼東女真各部、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地方性農民、手工業者暴動,又把靠張居正改革積攢下來的家底差不多耗光了。

  反過頭來再看看民間,如果老朱家真對農民好,百姓們怎麼會如此薄涼,想盡了各種花招去逃避、甚至用武力抗爭朝廷的稅賦。

  明朝實行的是累進制徵稅方式,田產越多稅率越高。徵富濟貧的出發點很好,但和當時的諸多政策一樣,可實施性太差,到處都是比城門還寬的漏洞。

  所以說吧,好的企圖並不一定能獲得好結果,做為普通人尚且如此,想當個稱職的皇帝,必須具備超出常人的大智慧,跳出凡夫俗子的格局,才有可能成功。

  具體來說,不超過30畝地的農戶,稅收負擔只佔到了5%左右。到了300畝規模,稅收比例接近10%,以此類推,稅率隨著土地增加打著滾的翻番。

  那是不是就沒人願意兼併土地了呢?這時候就得祭出老馬同志的名言了:只要利潤足夠多,資本就敢踐踏人世間所有的道德與法律。官僚士紳,比純粹的資本更厲害,因為他們手中還多了一樣大殺器,權力。

  為了偷漏稅,官僚士紳們想了幾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對抗朝廷法令。比如分散購地,在每個州縣的購地數量都不超過300畝,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只交5%稅,這種做法被稱作飛灑。

  如果家裡沒足夠人手,不想去外地購買土地,只想守著自己家過日子,能不能也少交點稅呢?必須能,只要把屬於自己的土地掛在沒有土地的流民名下,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俗稱詭寄。

  眼看著大戶人家都這麼精打細算的過日子,小地主和普通富戶肯定也不肯落後。於是他們也想了個辦法,把土地獻給當地有免稅權的宗室功勳或者廟宇,繳納低於規定的稅率,兩邊都有便宜可佔,唯獨虧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