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46 銀貴

  待朕看過李贄的奏本不禁要問,入關1400萬兩白銀,朝廷收到了多少關稅?這筆錢去了哪裡?這還僅僅是香山澳一處,月港只多不少,關稅又有幾何?”

  說起明朝中晚期的經濟,洪濤那是相當的頭疼。由於土地兼併愈發嚴重、衛所制逐漸瓦解,農業稅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氣候變化,中央財政早就捉襟見肘,難以支應了。

  想用商業稅彌補吧,官紳集團又不答應,萬曆皇帝只是收了點礦稅就被他們罵得狗血噴頭,誰若是想打破壟斷,遭到的反擊會更激烈。

  工匠從事的手工業倒是興旺發達,用勤勞的雙手日夜不停製造出精美產品,出口換回了大量白銀。可是這些白銀並沒進入國庫,全被士農工商裡的排頭兵給拿走了。

  合算忙活了半天,農工商全在為士服務,皇帝這個士人頭子可以跟著享福吃口肉,卻不能主持分配額度,國庫則是肉湯都喝不到,對國家建設不光沒益處,反倒拉大了貧富差距,製造了更多隱患。

  對外則是欲拒還迎,由於搞不清世界各國的具體狀況和發展趨勢,明朝官員們還在用二百年前的老眼光、老腦筋觀察思考,得出的結論必然與事實相差很遠。

  從數據上看,對外貿易絕對是順差,但朝廷卻起不到主導和調控作用,絕大部分外貿經營活動是由民間把控,換句話講就是走私,不能說一點稅收沒有,卻寥寥無幾。

  佛郎機人也沒閒著,他們看穿了明帝國統治者的無知與無能,以1:6左右的價格用白銀兌換黃金,運回直接變成了1:10,來回一倒手,啥貨物都不用買賣,僅靠大肆套匯就輕輕鬆鬆的把鉅額利潤給賺走了。

  總而言之,無論從官方還是民間賬面上看,大明帝國都是賺的,用手工業和農業產品換取了大量世界通用貨幣白銀。

  按照經濟學原理推論,接下來就該引發國內大規模投資,然後就是通貨膨脹。物價肯定上漲,勞動力成本也跟著一起升,為了遏制這種勢頭,大量進口國外貨物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