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75 無奈的決定

  糧食,洪濤就找到答案了。賑災新法的核心內容表面上看是改變了傳統的官方運輸方式,減少損耗提高效率,但本質上只有一個關鍵點,糧食!

  無論何種賑災糧,也不論從哪裡運到哪裡,總得先有糧食,才涉及到運輸成本以及發放效率問題。

  明朝官員們別看搞對外貿易一個個全和村裡的傻蛋差不多,總是被坑,但要是論起在鑽國內政策空子、大把大把撈好處的本事,必須世界第一!

  他們在皇帝提出這套新法時就敏銳的發現了其核心,同時還找到了可利用的贏利點,那就是糧食。

  找商人購買糧食再運到災區,由當地宗室核收收購保管發放,確實能減少損耗、壓低成本、提高效率,對國家、災民和皇帝都有好處,唯獨對部分官員是損失。因為他們無法再從大批糧食採購、轉運、分發環節中動手腳了。

  自古以來雁過拔毛都是為官之道,僅憑一則《賑災新法》就想徹底根除,不光是侮辱了官員們的智商,也把皇帝當成了小兒。

  沒錯,洪濤壓根兒就沒指望《賑災新法》能解決問題,之所以費勁巴拉的弄出來,還與朝臣們磨破了嘴皮子玩命推銷,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不諳世事、表面聰明、其實很傻的草包,從而放鬆警惕、大膽出手。

  以目前的局面,自己還無法大刀闊斧的對朝廷官員進行任免,即便心裡清楚或者抓到某些人的把柄,對關鍵崗位也力有不逮,強行撤換非但起不到作用還會引發更激烈的鬥爭,且毫不佔優勢。

  但有個例外,如果誰真敢跳出來行天下之大不韙,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下手了。此時官員們就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化成了幾個小集團。

  該落井下石的不會手軟,該做壁上觀叫好助威的也不會收聲,甚至還會推波助瀾,恨不得藉助皇帝的手把敵對勢力一網打盡,藉機讓自己的勢力佔據更多位置。

  就這麼簡單?沒錯,人類在社會活動當中常用的手段其實就那麼幾種,翻來覆去演變了幾千年但核心依舊,無非就是改個名字、換套包裝。

  而應對之策也就幾種,同樣翻來覆去用爛了照樣有效。無它,這就是人性中的貪婪在作祟。只要遇到有便宜可佔,大部分人的智商立馬下降好幾個檔次。如果對手再孱弱一些毫無威脅,基本就不考慮危險了,滿腦子全是收穫。

  “先拖一拖,做出朕左右為難又不太堅定的樣子,讓他們看到希望。距離秋收還有三個多月,時間越少他們就越急,忙中出錯才好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