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82 該攻還是該守

  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各自有各自的特產,有些是我們必不可缺的。想進行交換,通過陸地比較難,只有大海才能提供可能性。

  我們的祖先有句話說得好,故步自封。世界那麼大、國家那麼多,別人都在幹什麼我們多少也要了解一些。

  假如有一天佛郎機人的國王也派了幾艘和黑帆船一樣厲害的戰艦,突然出現在廣州港甚至天津衛,大明就會變成日本,處處捱打無法還手。

  同樣道理,想去世界各國看看,走陸路還是沒有走大海方便。既然好處多多,又對江山社稷無害,為什麼就不能試試,非要當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呢?”

  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可陸地面積同樣龐大,且物產豐富。這就讓生活在上面的人群對大海沒有必然需求,甚至產生畏懼。

  王承恩如此、王安如此、葉向高也如此,包括當年的李贄、徐光啟、李之藻、趙士禎、袁可立、袁應泰等人依舊如此。想改變這種固有觀念,除了說服之外最管用的就是利益。

  只要讓一些人看到觸手可及的巨大利益,其中自然會有膽大的冒險嘗試。一旦真的獲利頗多,馬上就能帶動更多人跟著一起下海。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這個道理。

  “奴婢記住了!”對於這番說教王承恩深以為然。不是聽懂了,而是親眼所見。

  袁可立只帶了兩艘船和幾百水手,就把日本幕府折騰得主動入朝道歉,這可是當年幾十萬大軍在朝鮮打了十多年依舊沒做到的。

  如果真能建造出幾十上百艘大海船,那場景簡直無法想像。而自己不光有幸目睹全部過程,還是締造者之一,想一想就讓人渾身發熱。

  “光你記住沒用,沒事兒的時候要經常和身邊的人講講,包括內閣大學士們。被他們問住了不怕,回來講與朕聽,改天再去回答。”

  如果僅限說服王承恩一個人,洪濤就不用費這麼多口舌了,臉一耷拉眼睛一瞪,不給任何解釋也得百分百照辦。這些道理根本就不是講給小太監聽的,而是要藉著他的嘴向其他人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