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401 禁和不禁都是生意

  為什麼會這樣呢?洪濤百思不得其解,最終還是從波多野信二的口中得到了答案。說起來挺有意思,居然和明朝文官集團對海禁的態度如出一轍,說白了就是一個字,錢!

  日本的國土形狀是個由西至東的長條,由於地形限制,西部的諸侯耕地普遍少。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部地區有點像中國的廣東福建和浙江南部,歷來非常依賴海上貿易。

  明朝的文官集團為啥反對開放海禁呢?怕文化入侵和外來騷擾只是說辭,骨子裡他們是怕吃不到獨食,掙不到壟斷的錢。

  在海禁狀態下他們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商人的資本聯合起來搞走私貿易,一文錢的稅不用向朝廷納,還能把貨物賣出高價。

  後世裡有很多學者說明朝中後期海貿非常發達,每年白銀交易量多少多少,並以此論證明朝沒有閉關鎖國。怎麼說呢,這些學者大部分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少部分是真糊塗。

  閉關鎖國與海上貿易並不衝突,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閉關鎖國是真實存在的,但海上貿易不斷也是現實,其核心就是走私。在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的走私規模極其龐大,貿易量甚至超過了明朝的國民收入總和。

  日本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像薩摩藩、平戶藩、熊本藩、長門藩、土佐藩這樣的諸侯,本身石高並不多,可經濟實力並不比幾十萬石甚至上百萬石的大名差,憑藉的就是海上貿易。

  如果不海禁,允許來自大明、朝鮮、琉球、菲律賓等處的商船隨便靠岸貿易,日本到處都是優良港口,且人口更集中,購買力更高,他們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反之,像大阪、江戶地區的大名一直都吃不到太多海貿的份額,自然是支持開放的。他們管轄地區的購買力需求更旺盛,不怕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