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552 百年大計和頑疾

  比如說將來打算從軍或者當工匠的就別學太多文化課了,也不用熟練拉丁語。打算當醫生的那就少學點幾何、地理和物理。而有志去走仕途的各科都要學,只是都不用學精,蜻蜓點水及格即可。

  這樣的試點在海戶司中無法進行,那些孤兒將來的用處多是情報和督查工作,標準必須高一些。所以只能讓馬經綸的《聞道書院》先試試水,等做出一些成績之後再小範圍推廣。

  “臣懂了,待與馬主編商討之後即刻著手實施。臣以為此舉應先在廣東福建和山東試行,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至此,袁應泰覺得大部分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並不複雜,不就是又一場新政推廣嘛。該如何操作熟悉的很,且眼下的大環境可比十年前強多了,沒什麼大難度。

  “正是此意,另外南京那邊的官員數量也該有所控制了。朕近日來翻了翻史料,發現個駭人聽聞的數字。

  漢朝有人口6000萬,官員最多時不過8000,算下來7000多名百姓供養一名官員。若是加上胥吏,差不多500人供養一名官吏。

  唐朝的人口總量變化不大,但官員數量增加了近一倍,等於是4000名百姓供養一名官員。胥吏也是水漲船高,加在一起,每200多百姓就要養一名官吏。

  到了我朝,人口數量差不多翻倍,然官員數量卻漲了數倍,算下來1000多人就要供養一名官員。如果加上胥吏的話,竟然達到了不足百人就要養一名官吏的程度。

  戶部總說太倉不滿,各州府年年哭嚎倉廩不豐,除了軍餉耗費恐怕冗官才是罪魁禍首。但朕也知道積重難返的道理,京師這邊暫且不要動,南京的官員也暫不裁撤。但今後就儘量少安排人去南京任職吧,任其自生自滅就是了。”

  教育問題再怎麼改良終歸屬於遠水,想解決大明朝廷稅收不足的問題,光靠新政推動經濟發展開源創收遠遠不夠,還得節流。

  洪濤從當皇子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當做重點考慮過,等做了太子,有機會接觸到朝廷各方面的檔案,拿到了確切數據之後,基本也就有了應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