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59 章

當地人喜歡拿這個煮水喝,說是喝了整個白天都不會犯困。




這倒是摸清了茶的特性。




霍善沒想到霍去病這麼快把茶葉尋摸回來了,迫不及待地抱著幹茶葉去找易知,要易知煮茶給他喝。




易知便燒開水把幹茶葉放下去給他煮出茶湯來。




他給霍善父子倆都倒了一碗。




煮出來的茶湯是微黃的,光看色澤的話倒也挺有茶的樣子,只是一入口霍善就發現這和他喝過的茶葉完全不一樣。




好苦!




看來還是得有專人負責採茶製茶才行。




拿來吧,明代炒茶工藝!




其實這也不獨獨是工藝的問題,當初霍善喝到的茶是拿來招待錦衣衛都督的,自然是最上等的茶葉。這種山農隨便採的野茶哪裡能和千挑萬選出來的好茶比?




他想要喝上那樣的好茶還有得等。




霍去病見霍善喝得整張臉皺成一團,也端起自己面前那碗茶湯嚐了嚐。




茶湯入口自然是苦的,可仔細品咂的話便能察覺苦中有一絲絲回甘。




且還叫他感覺渾身都輕快了不少。




彷彿一口氣跑十次祁連山都沒問題。




霍去病仰頭把碗中的苦茶直接喝完。




霍善震驚地看向他爹。




聽說人和人的味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嗜甜,有的人嗜酸,難道他爹居然嗜苦?!




“您喜歡喝這個嗎?”




霍善忍不住追問。




霍去病對上霍善不敢置信的眼神,很清楚如果自己說一聲“喜歡”,回頭這孩子一定每次都給自己備上苦茶。他選擇誠實地回答:“太苦了,不太喜歡。”




霍善想到這茶可是橘井水煮的,不由追問道:“您喝完感覺怎麼樣?”




霍去病聽後微微一頓,垂眸對上霍善溢滿關心的眼睛。




小孩子是藏不住事的。




這孩子對他的身體問題格外在意。




在此之前,霍善就曾特意跟著東方朔去請義姁來給他調理身體。




“感覺很好。”




霍去病邊回答邊注意著霍善的表




情。




“比去年喝藥調理身體時感覺還要好。”




霍善哪裡知道他爹有多敏銳,一聽他爹說比喝藥還有效,眼睛裡馬上溢出掩藏不住的欣喜。




霍去病微頓。




接著他把眼前毛茸茸的小白團子抱了起來。




霍善不解地仰頭望向他爹。




聊得好好的,抱人做什麼!




唉,他爹看起來不愛說話,實際上卻這麼愛黏人,真拿爹沒辦法!




李長生從外面回來的時候,看到的便是霍善正開開心心地用他軟乎乎的臉蛋跟他爹貼貼。




到底是血脈相連的親父子,只要多相處幾次便能親近起來。




霍善注意到李長生回來了,馬上鬆開他爹跑過去問道:“婆婆怎麼樣了?”




李長生抬手摸著他腦袋,嘆著氣說道:“婆婆她到天上當仙人去了。”




霍善本有些難過,聽李長生這麼說又想到孫思邈他們的存在,興許人死了以後會以另一種方式活著呢?雖然沒辦法再見面,但至少她們依然在某個地方好好地生活著。




夜裡霍善和他爹擠一起睡,輾轉反側了許久,還忍不住對霍去病說道:“您能不能不要死?”




他思來想去,還是不想以後都見不到霍去病。




霍去病對他這麼好,他想做什麼便陪他做什麼,有什麼好東西都第一時間送來給他,還總是很認真地聽他說話。




以前他聽李時珍他們說霍去病會死,還不太能體會那是怎麼回事,今兒張婆婆沒了,他才隱約感受到死亡的殘酷。




雖然才認回霍去病幾個月,他已經捨不得這個爹了。




霍去病並不避諱生死問題,低聲給霍善分析道:“人總是會死的,我比你年長將近二十歲,肯定會比你去得早。”




霍善道:“那也要活到一百歲,沒到一百歲不許死。”




霍去病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百歲太老了,牙齒都掉光了,活著也沒什麼滋味。”




霍善一聽,竟覺得霍去病的話很有道理。他退而求其次:“那我們活到八十歲!”




霍去病也不和他分辨八十歲時牙齒到底能留住幾顆,應下了霍善的要求,好叫他能安心睡下。




霍善得了霍去病的準話,總算是肯好好睡覺了。




在他心裡,霍去病可是言出必行的大丈夫,既然霍去病答應他要活到八十歲,那肯定是不會死的!




霍善很快沉沉睡去。




霍去病注視著他的睡顏半晌,抬手替他把被子掖好。




霍善進入睡夢之中,看到了等了自己挺久的李時珍。




如今天氣越來越冷,李時珍他們不再帶他去山中採藥,而是改為在明代的太醫院辨認藥材。




太醫院的藥材和藏書可是他寫《本草綱目》的重要基礎,他要是沒有當太醫院院判這段經歷,恐怕沒辦法遍閱那麼多醫書與唐宋筆記。




李時珍牽著霍善往太醫院方向走,還和霍善說起自己觀察到的情況:




“你爹是不是察覺了什麼?”




霍善不解地問:“察覺了什麼?”




李時珍見他一臉懵懂,也知道從他這裡問不出什麼來。




現在他們不像一開始那樣全天跟著霍善了,所以也不知道霍善和霍去病父子倆白天都聊了什麼。




李時珍只是覺得剛才霍去病看霍善的眼神不太對而已。




“反正他是你爹,應該不要緊。”




李時珍說道。




霍善聞言點點頭,他摸著身上很符合明代風格的棉衣,不由和李時珍分享起他爹特意給他送狐皮襖子的事。




那狐皮襖子可暖和了!




李時珍聽他開始炫耀起自家爹來,不由說道:“別小看我們這身冬衣,唐宋時期可不像我們這樣人人都能穿上這麼一身厚棉衣。”




他給霍善講起棉花的發展史,棉花早在漢代就已經悄然在這片大陸上生長,許多人卻還是沒機會用上它。直到元明時期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改良棉紡技術,從此天下百姓才能好好地過冬!




比如他們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特意下過這樣的詔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




這就是要保證家家戶戶都有桑麻和棉花!




有了這半畝棉花,大夥的冬天便好過多了。




事實上歷朝歷代都有要求百姓種桑麻的規定,只是明代添了個棉花而已。




霍善聞言追問道:“那我們這裡哪兒有這個棉花呢?”




李時珍:“………”




完了,好像又吹過頭了。




想到霍善白天還在為老人過冬難而難受,李時珍覺得這沒什麼不好說的。




他給霍善介紹了一下,漢代應該有兩個地方有棉花,一個是西域,一個是南越。




西域那邊陽光充裕,棉花長得挺好,只是移栽到中原來恐怕沒那麼好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