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71 章





這就讓汲黯不得不心動了。




別看他已經是個糟老頭兒,瞧著還有一股子倔勁,實際上他也是很喜歡研究新鮮事物的。畢竟是個能去劉徹面前表示“陛下您用人可真喜歡後來居上”的傢伙,腦子當然靈活得很!




雖然長安那邊遲早會給他們安排上,可能提前用誰願意等呢?




汲黯這次回信,前頭洋洋灑灑地給霍善歸納總結了幾百字自己當太守的心得,後面才真正進入正題,給霍善送了張已經簽名蓋章的訂購合約,說是期盼能在天氣暖和以後收到這批新紙,他想準備一場別開生面




的秀才選拔。




為朝廷舉薦秀才,那也是他們這些地方官應該做的。




當然,紙張這麼珍貴,這些有資格參加秀才選拔的人也是通過重重篩選才有資格應試的。要是敢有人妄想魚目混珠,他汲黯第一個不放過他!




蘇軾看了汲黯的話,只覺自己讀史書的感覺沒錯,這果然是個暴脾氣的小老頭兒。




只是看到汲黯說是要選秀才,蘇軾不免又張嘴就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霍善問蘇軾是什麼意思。




蘇軾說道:這講的就是漢末連皇帝都帶頭賣官鬻爵,底下的人有樣學樣,所以整個大漢的人才選拔制度徹底壞掉了,選出來的秀才呢,沒幾個是讀過書的;選出來的大孝子呢,都不跟自己父母住一塊!?()”




賣官鬻爵這件事並不是漢末才開始的,早在漢文帝時期,晁錯這個改革愛好者就積極上書提議效仿商鞅實施“粟爵粟伍”“武爵武伍”雙線並行的政策。




也就是說你想獲得爵位或者軍中的實職,有兩條路子可以走,一條是捐粟,也就是給邊關輸送軍糧;一條則是正兒八經地攢軍功。




人家出錢出糧出人把軍餉運到邊關,也算是軍隊後勤吧,給個爵位並不過分。




這個政策一路實施到劉徹登基之後,更是因為缺錢打匈奴而大力推廣,都快導致整個大漢遍地都是不用服勞役的末等爵了。




所以這也不能說後來漢桓帝、漢靈帝他們胡來,都是劉徹他們這些祖宗帶的好頭啊!




霍善恍然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