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74 章

終軍作為劉徹派出來巡視郡國的天子近臣,自然忠實地記下了自己的沿途見聞以及來到西陵城吃的第一頓飯:江夏魚丸,非常好吃。




說實話,一路上盛情招待終軍的人不在少數,霍善這兒吃的只能算是一頓家常菜。只是席上有霍善這個小太守負責介紹兼陪吃,終軍莫名就覺得異常美味(實際上那魚丸湯用橘井水熬的,本來就鮮美得很)。




霍善還不曉得他皇帝姨公一點都不盼著他好,還想在長安看他笑話呢。




他熱情地邀請終軍和嬴政到時候一起過來搓湯圓,說是元宵當天諸葛亮等人也能過來放鬆放鬆,到時候他們可以好好熱鬧一番。




提前過來養了幾天病的嬴政,也順利和神交已久的諸葛亮他們碰上面,幾人遇到什麼問題偶爾會在群裡交流,勉強也稱得上是熟人了,此時同處一室也不覺生疏。




主要是吧,有蘇軾和李時珍在他們也生疏不起來,熱熱鬧鬧地張羅著今天的搓湯圓大業。




司馬遷是跟著劉徹聚眾包過粽子的,對這種集體活動一點都不陌生,倒是在蘇軾抽空看汲黯回信的時候忍不住湊過去看看這位前輩會和蘇軾他們聊啥。




一瞧之下,司馬遷就看直了眼。




沒想到汲黯真的會和霍善探討大漢人才選拔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和霍善探討如何避免“舉秀才不知書”等情況的發生!




說實話,在劉徹這位絕對權威的帝王把控之下,這種情況其實還真不多。




因為劉徹是很講究唯才是用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有本領的他就會重用,沒本領的他直接給攆得遠遠的。這種情況下,沒多少人敢搞濫竽充數那一套。




只不過地方上還是有許多朝廷把控不了的問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像南邊諸郡跑一趟至少得十天半個月,就算真能做到日行千里也得跑個二兩天,這種情況下朝廷怎麼可能真正掌控一切?




這些地方出現欺上瞞下、濫竽充數的情況就太尋常了。




汲黯對此也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寄望於朝廷擇選出來的各郡太守都是盡忠職守之人。信末,汲黯還勉勵了霍善一番,希望他能用好手裡的人才、不要辜負陛下的期望雲雲。




雖然信中大多都是客氣話,卻也看得出汲黯沒把霍善當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兒來對待。




司馬遷感慨不已。




不愧是汲黯啊,只要別人認真向他討教,他就會回以同樣的認真。




不過這“舉秀才不知書”是哪兒的諺語,怎麼汲黯和霍善在信裡你來我往地討論得這般熱烈?




司馬遷發揮自己不懂就問的長處,找霍善說出自己這個疑問。




霍善實話實說:“東坡先生給我講的。”




此時蘇軾已經收起信投入到搓湯圓活動中,對上司馬遷求知若渴的眼神後也一本正經地回了大實話:“風謠這東西,我也不知曉是哪裡起的頭,可能是雒陽那邊流行的吧。”




孝廉制度是劉徹繼位後成為定製的,風謠中所描述的全面崩壞情況應當是發生在東漢末年,而東漢的首都是洛陽。




所以說,這歌謠起源於雒陽沒毛病!




旁聽全程的諸葛亮:“……”




大漢孝廉制度剛起了個頭,你們就提前二百多年把這話拎出來批判,這合理嗎?




連他都忍不住為漢武帝掬一把同情淚。




尤其是汲黯在信中透露自己已經上書劉徹,陳明地方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勸諫(痛罵)劉徹來年應該更加勵精圖治。




臨近傍晚,眾人一起吃過圓溜溜的湯圓,霍善便讓他們自己玩耍去,他還要帶郡學生員勤工儉學賣湯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