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04 章

霍善沒有在興慶宮中逗留多久,他還是跟著杜甫去了奉先縣。




坐的還是李隆基派給他們的馬車。




李隆基給杜甫賜了官和宅邸,讓他把妻兒接到長安一起住。宅邸還是挨著興慶宮的那種,賞賜不可謂不豐厚。




若是在此之前得了這樣的恩榮,杜甫心裡可能還會很高興,可惜在得知大唐即將面臨的命運以後他心裡難免悵然若失。




出了長安城,杜甫回首望著那依然巍峨聳立的城門,心中想的是不知那一切能否得以避免。




霍善倒是沒那麼多想法,哪怕知曉後世記載中的一切,他一個局外人也做不了什麼。




就好像給人治病,你告訴了他這病不治療會發展成什麼樣,可他偏不聽,既不肯好好喝藥也不肯改掉不良生活習慣,那你就算是再好的醫家也莫可奈何。




患者不配合,你能有什麼辦法?




要不扁鵲怎麼沒治好蔡桓公呢?




見杜甫憂心忡忡,霍善積極地給他提建議:“實在不放心,你平時就多罵罵他。”




杜甫確實挺愛幹這事的,安史之亂後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寫詩描述一下當地的慘況,可見他這人很擅長戳人痛處。只是他如果被朝廷收編了,恐怕就不能這麼自由地創作了。




像蘇軾當初在新法推行期間也愛幹這事,每到一地就寫寫新法落地過程產生的問題。新黨恨他恨得牙癢,專門給他炮製了烏臺詩案。




可見在體制內寫這種東西是有生命危險的。




不過杜甫暫時應該沒有這個煩惱,因為他目前是連通霍善這位“小神仙”的唯一樞紐,就算他寫個千百首詩,李隆基估計也不會處置他——杜甫說話再不中聽,還能比霍善當面說他們父子倆是安史之亂大功臣來得猛烈嗎?




又能罵他,又能不被殺,聽起來是不是很愉快!




杜甫:?




這建議莫名感覺……很是舒爽。




他這次接受皇帝直聘,當的依然是後來房琯舉薦他當的左拾遺。官不大,屬於諫官行列,有事沒事在御前勸諫幾句的那種。




說起來這位舉薦杜甫的房琯在安史之亂中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要效仿前人來個出將入相,毅然請求讓李亨放他帶兵去收復兩京。




可惜他平時愛好文學,招攬的全是酷愛吟詩作對的文人墨客(比如杜甫),軍事水平十分有限,作戰經驗基本為零,王師在他帶領之下敗得極其慘烈,眨眼間又霍霍掉幾萬兵馬。




只能說房琯本人敢上書請纓,李亨也真敢放他上陣,也不知該不該誇他們一句“膽子真大”。




唯一可惜的是聽他們瞎指揮上陣送命的那些將士。




總而言之,安史之亂中李隆基父子以及朝中上下的一系列操作屬於有識之士連夜辭職隱遁的那種(比如與李亨少年相識的那位知交兼智囊李泌)。




杜甫好不容易當了官,舉薦人卻是這麼一位人物,後半生為何會顛沛流離就很容易理




解了。




如果可以只罵人不承擔後果,倒也不失為一種美妙人生。




杜甫很矜持地說道:“我也不是全都罵,該誇的時候還是會誇的。()”




霍善道:沒事,只要你罵得夠多,後世人看到你那些歌功頌德的詩文也會原諒你的。▍[(()”




杜甫:“………”




這小孩的嘴巴刺別人的時候怪好聽的,刺自己的時候聽起來怎麼這麼難受呢?




我確實寫過不少歌功頌德文章沒錯,但這也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你看李白那麼灑脫一個人,他逃脫了這個命運了嗎?




沒有!




只要想自薦求職,根本沒有人能避免這種事!




一大一小天南海北地閒聊著,不消半日便抵達了奉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