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


  愛國名將岳飛生於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員名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現整理岳飛生平最著名的5個經典歷史故事:樂文小說網

  一、岳母刺字

  岳飛小時候家裡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鍊身體。岳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親鼓勵兒子報效國家,並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那四個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每次作戰時,岳飛都會想起“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由於他勇猛善戰,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立了不少功勞,名聲也傳遍了大江南北。

  岳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岳家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飢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岳家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一次岳家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岳家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姦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岳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

  岳飛死時只有三十九歲。他一生謹記母親的教誨,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忘記母親“精忠報國”四個字。

  二、三拒詔書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鬥爭。

  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