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英國王室與納粹之間的牽連


  一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英國小報《太陽報》,在2015年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殿下找了個大麻煩。

  該報10月17日獨家刊發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80多年前行“納粹禮”的照片,此舉立刻在英國國內引發了軒然大波,並遭王室嚴詞譴責。不過,王室發言人的回應很有意思,他沒有直接否定照片的真實性,而是強調了王室在二戰期間對責任的“恪盡職守”。

  這種避實就虛的態度,反而給人一種感覺,好像英國王室在二戰中確實藏著點什麼“欲說還羞”的事兒。

  事實上,有關英王室的“納粹緣”,確實在二戰中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波。那麼,英國王室到底是怎樣挺過這一劫的呢?

  找個德國人當英王

  有道是“親不親故鄉人”。如果單從血緣論起來,英國王室“親德”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家原本就是如假包換的德國人。

  在二戰最艱苦的那段歲月裡,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了給民眾打氣,號稱“英國從未被征服過。”

  然而遍翻歷史,大不列顛群島被洶湧而來的一撥又一撥大陸民族征服從來都是這個島國的宿命。11世紀的諾曼征服(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標誌英國中世紀的開始)為英國帶去了嚴格的貴族制度,從那時起,為了保證征服者“血統的純潔性”,堅持與當地土著不通婚而與生活在大陸的本家通婚,就成了英國王室的習俗。

  此種怪誕習俗的高潮情節發生於1714年,這一年英國安娜女王逝世,由於沒有留下後嗣,選誰當國王一下子成了大問題。本來,拜各國王室數百年的通婚所賜,英王散佈在歐洲各地的親戚挺多,選擇面也挺廣,但由於吸取了光榮革命的教訓,大臣們決定一定要選一位新教徒國王。於是安娜的表兄、德國漢諾威選帝侯之子喬治·路德維希·馮·漢諾威公爵被邀請到英國即位,史稱喬治一世。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始,也是英國王室日耳曼血統的開始。

  喬治一世風度翩翩、信奉新教、很有貴族修養,唯一的缺點就是對英國太不感冒了。他在位13年都不曾將英語學通。由於對英語的掌握非常有限,這位“英國國王”與大臣都是用法語交流,他很少參加內閣會議,甚至很少住在英國,而是依舊在漢諾威當他的公爵。

  這麼一個甩手掌櫃,卻有助於英國“虛君立憲”制度的成長,不過英國王室的德國根基由此卻越扎越深。此後的喬治二世、三世、四世,都是保持著迎娶德國公主做皇后的習俗。這種傳統一直持續到漢諾威王朝第五代傳人、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女王,這位英國最鼎盛時代的女王嫁給了她的德國表哥阿爾伯特王子。英國王室由此換了另一個更德國範兒的名字,叫“薩克森-科堡-哥塔王朝”。

  按說,英國人本來也沒把王室一家的“德國範兒”當回事兒,王室本身更是以自身的日耳曼血統為傲,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事情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英國在一戰中慘重的損失讓仇德情緒蔓延全島,人們痛恨所有帶有德國印記的東西,甚至連香腸犬都因為原產自德國而經常遭受路人虐待。在這種背景下,王室再保留一個德國人的名字就顯得十分不合時宜,於是在位的喬治五世不得不下令將王室的姓改為本土化的“溫莎”,在英國延續至今的“溫莎王朝”至此開始。通過這種文字遊戲,出身德國的英國王室總算避免了一戰中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