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之巔 作品

第1784章 互補性的矛盾


                 這麼一通分析,在歐洲做外包業務是有前途的。

  雖然網站、軟件、硬件等領域都統稱為it,但各自的技術方向並不同,各自領域都有很強的專業性。

  德國的軟件巨頭思愛普在軟件行業很厲害,可是在網站領域就沒什麼建樹了,就跟iBm似的,電子商務系統還是十年前的,早就被時代淘汰了。

  軟件……尤其是B端的軟件,升級換代的渴求其實沒有那麼大,能用就行。C端的互聯網產品就不一樣了,面向公眾、規模太大,十天半個月不升級,就容易出事。

  而歐洲是互聯網荒漠,互聯網領域的高端人才都壟斷在了硅谷巨頭手裡,只有一個例外——紫微星。

  一個這麼活躍年產值幾百億歐元的大市場,紫微星沒有理由錯過!

  歐洲和國內的互聯網環境真不太一樣。

  包括韓日也是,很多工程師都五六十歲了,還在從事著最基礎的C、C++的開發,一輩子都在寫代碼。

  這在國內是不可能的。

  實在是因為他們沒人。

  年輕人不夠,空出來的工作崗位就只能留給那些老頭子了。還是不夠,那就只能是尋找外包了。

  國內的外包市場遠不如歐洲那麼活躍,因為國內的計算機人才嚴重過剩,很多人都因為找不到工作或者競爭壓力太大放棄這行去做別的去了。

  這就意味著國內的很多中小公司,在做一些不那麼高端的項目時,可以不必外包,直接從市場上招人自己來開發就行了。

  除了人才密度的因素之外,還有兩大原因。

  一,國內有特殊性,市場裡瀰漫著一種“自主研發”輿論號召,好像只有自研的產品才靠譜,外包的產品都不值得信任,導致很多公司都會自己開發,而不是尋找外包。

  其實是信用問題。

  就像很多人不願意去飯店吃飯,喜歡自己在家做飯一樣。自己做的飯菜有品質保障,去飯店裡吃飯……保不齊就用什麼老母豬肉、地溝油、科技與狠活的。

  二,裁員的便利。

  國內的中小企業,制度一般都不是很完善,對員工非常苛刻。比如要做一個小項目,需要10個技術人員,就直接從市場裡招聘了。

  項目失敗了,這10個人不需要了怎麼辦?

  直接裁掉就行。

  什麼違約金、離職補償,通通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