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遺 作品

第三十六章 方寸圈圓百態生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意思是立春後不久,柳樹的小嫩芽就要冒出來了。然而老話說歸說,天氣卻依然乾冷。何朵手上那些好容易在家裡養好的凍瘡,現在又開始瘙癢了。重點班教室所在的樓房遠離其他教學樓,孤零零立在學校的另一邊,周圍沒有其他房子,風一吹整棟樓都跟著瑟瑟發抖,冷到無處可藏。

 雖然教室裡架著一隻小鐵爐,但那點星火微光遠抵不住乍暖還寒的料峭。老師在臺上一邊跺著腳一邊給大家精神加油:“每個人都是一個37度的爐子,五十多個37度的爐子匯在一起,我們就不可能冷!大家集中精力,多打哆嗦就可以產熱!”

 於是所有學生都一邊跺著腳一邊誇張地打著哆嗦,還不忘看看旁邊的學生哆嗦打的標不標準,短時間內還就真忘了天寒地凍的瑟縮。

 學校和村裡一樣,經常隨機停電,蠟燭便成了人們身邊必備的照明之物。同學們也更喜歡上課期間停電,由於光線昏暗,老師就不容易發現他們偷懶打瞌睡,而且蠟燭燃燒後教室裡的溫度也會提高很多。不論多冷,雙手捂在蠟燭上的時候,微痛的灼熱感滲入指尖,寒意也就暫時退居到了二線。

 蠟燭燃燒起來總有一種悽美的疏離,短暫寂寞又不能靠近,燃燒的每一秒都是生命的流逝。何朵會下意識地扒拉燭油,然後趁熱捏成小糰子,軟軟熱熱的,再又小心的放回蠟燭裡。實在太冷的時候,她甚至會在手上小心滴幾滴燭油。熱油觸膚的一霎那,手背被灼的通紅,即便並沒有溫熱起來,也會被刺激的不再僵硬。有時候打瞌睡打的不能自已,她也會咬牙把燭油狠狠滴在手背,人一下子就機靈了起來。不過幾分鐘後依然睏倦不已,人還在寒冷中哆嗦著,靈魂已神遊太虛。

 這個季節,何朵和其他孩子們一樣,腳上穿的都是時下流行的海綿鞋。所謂海綿鞋,就是鞋底由一塊像海綿一樣輕飄飄的料子做成,但是比海綿要硬很多,鞋面則由厚厚的人造棉構成。鞋面和鞋底都是現成的材料,只消被整齊地縫釘在一起,棉鞋就做成了。

 海綿鞋腳感較軟,鞋面又厚,比普通的手工千層底更加保暖。只不過鞋子的質量最多熬得過一個冬天,穿久了就會被踩得厚薄不均,保暖性也大幅下降。尤其當鞋底被踩的很薄時,如果不小心踩到石子,腳底板就會被硌的生疼。海綿鞋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極不防滑,隱患較大。

 等到天氣再暖一些,這種雞肋鞋子就可以被毫無感情的收起來或扔掉,人們會紛紛換上自家做的千層底布鞋。所謂千層底,就是把日常家裡不穿的衣服或淘汰的床單等剪成小塊布料,用漿子(漿糊)一層一層糊起來。漿子冷卻之後,面料就會筆挺又堅硬。女人們會把它按照腳的尺寸剪成一個個鞋底樣,方言叫做“袼褙”。

 袼褙、布料和鞋樣是做鞋子的基本材料。每三到四個袼褙粘在一起,四周用白布包一圈沾合好,千層底的基本元素就到位了。等做出來大約三四個這樣厚的鞋樣後,再次摞到一起,用漿糊粘牢,千層底的雛形就算完成。女人們接下來就要把搓好的麻繩穿在針上,在錐子的協助下沿著鞋底四周一圈圈密縫,將鞋底縫合牢固,俗稱“圈底”。

 這時候三角式的釘板會被拉出來。釘板由三個木板和一個木盒底座組成,底座是一個頂部開口的小木盒,用來放置幹活時的頂針、錐子、麻繩、針等小物件。兩個木板則以八字形的狀態從底座的左右兩邊立起來,頂部對合相交,固定這兩個木板的則是從黃金分割點位置橫穿過去的第三支長條板。

 女人們會盤腿坐在蒲團上或者炕上,把釘板夾在兩腿中間,與木盒平行的那根長板兩端剛好被卡在雙腿下面,釘板就被牢牢地固定住了。然後再把半成品的千層底夾在釘板的八字木板中間,用錐子穿透鞋底,把搓好的麻繩穿針引線,沿著錐子扎過的地方一針針密密麻麻整齊有序的縫合起來,即納鞋底。

 鞋底做成後,要壓在炕頭熱悶一小段時間,再用小錘子錘平,最後把裁剪好的鞋面縫在鞋底上,一雙純綠色無汙染的千底層布鞋就此落成。有時候為了好看,女人們會把鞋面的寬度縮短,留出更多中空位置,在腳踝處縫一根布帶,穿鞋時只需要繞過腳背扣在另一邊,新的俏皮造型就有了,土話叫“方口鞋”,大多為女性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