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84 章





劉徹是越看霍善這小孩兒越順眼,見霍善捧著喇虎醬來問他要不要加進米粉裡,他二話不說往自己米粉裡舀了一勺。




霍善看在劉徹在吃辣這方面和自己堪稱知己,對劉徹的態度都沒了那麼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衛青他們也意思意思地加了點。




一頓米粉吃得相當和諧。




趁著劉徹心情不錯,李長生讓霍善把瓷窯第一批成功燒製的瓷器呈到御前,像今天盛米粉的瓷碗就是新上的瓷器。




瓷器發展初期,還沒有後期那種花裡胡哨的色澤,一般有“南青北白”之說,也就是南方主要出青瓷,北方主要出白瓷,這主要與各種原材料的特質有關係。




江夏郡這批官方營建的瓷窯坐落於長江南面,算下來也是南瓷,出的基本都是青瓷。




霍善吃飽喝足,才想起李長生還交待了自己這麼一件事,於是他轉頭和劉徹分享起他們面前相當漂亮的青瓷碗。




看到沒有,這就是我們江夏今年新燒出來的瓷器!




劉徹他們其實早就注意到了這套新餐具,不過他們今天已經見識過太多新鮮事物,所以打算吃完再問。




來地方上巡視一個勁地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問到吃飯的時候都停不下來,他們不要面子的嗎?




劉徹拿起面前的茶盞啜飲了一口,才問霍善:“這樣的瓷器恐怕不容易燒製吧?”




關於餐具的材質,人們從古到今已經做了不少探索,最經濟實惠的還得是陶器,諸如象牙、玉器、漆器、琉璃之類的昂貴器皿只有達官貴人用得起。




所以出現新材質製成的餐具對劉徹而言算不




得太新鮮,至少不至於讓他太過激動。




畢竟出現一樣好東西和出現一樣能批量生產的好東西,意義還是不一樣的。




霍善道:“是挺難燒製的,這次我們燒出來的成品只夠讓您帶一船回去賞賜給文武百官。要是他們還想要更多,您就讓他們自己去買吧!()”




劉徹:………?()?[()”




你要不要聽聽你自己在說什麼?




敢情你在太守府前賣紅薯還不夠過癮,還要把買賣做到長安去?




霍善湊過去和劉徹說悄悄話:“這可都是官窯,賺的錢都是要進府庫和國庫的!”




劉徹立刻說道:“對於有功之臣和有功之民,朝廷自然不能吝惜賞賜。”




比如那些捐軍糧最積極的,就可以賞他們一套餐具,反正是自家官窯產的,約等於零成本。




這些傢伙都家大業大的,一套哪裡夠用,到時候肯定要自己掏錢買。那些沒得到賞賜的心裡羨慕得緊,也會忍不住買上幾套在家裡用!




兩人當即就著如何掏有錢人錢袋子這件事熱烈地討論起來,討論內容諸如御賜的瓷器要在上頭弄點特別標記,這樣才能彰顯它的特殊性。




江夏郡出產的別的新鮮事物,也可以統統作為貢品來進獻,以後對外售賣自然也都是貢品的價格。




一招鮮,吃遍天!




他們君臣齊心合力,爭取把長安以及長安周邊地區的富戶薅光!




沒辦法,劉徹的興趣愛好全都挺花錢,霍善也是到外頭當了官以後才發現隨便發展點什麼都要靠錢糧來鋪路。




錢不夠花,真的不夠花。




明著搶別人錢又不太文明,只能變著法兒讓他們自願把錢掏出來充實國庫(府庫)了!




衛青:“……”




霍去病:“……”




怎麼感覺這一大一小其實挺臭味相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