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30 章





墨子此人的口才屬於孔丘讀了都覺得真了不起的程度。




只不過當你跳出《墨子》這本書再來看,興許會發現不管是孔丘還是孟子的觀點都沒有書裡寫的這麼極端,墨子很有點自己豎起靶子自己打的嫌疑。




比如孔丘在旁人問起如何“事鬼神”的時候,說的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問起生死的時候,說的是“未知生,焉知死”——




這說明孔丘的想法是活著的時候好好幹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別去討論什麼鬼神與生死。




孟子就更了不起了,他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變置社稷。




沒錯,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如果諸侯危害到社稷,那就換掉諸侯;如果社稷危害到民眾,那就換掉社稷!




這裡的社稷,指的就是當時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作物豐收的祭祀對象。




倘若人們按時按點虔誠地向神靈獻上豐盛的祭品,神靈卻還是給我們降下旱澇災害,那我們就要“變置社稷”!




神不保佑我,神都給你換咯。




就是這麼直率又淳樸。




不管是哪一家的觀點,孔丘都覺得其中有不少可取之處。




能夠為了實踐與傳揚心中的“道”暢所欲言的人,其著作讀來都可喜可愛。




相比於孔丘這個“無名之輩”,司馬遷很快把他老師董仲舒安排起來了,不僅請他給江夏郡的教育問題把把關,還聚集本郡優秀學子來聽董仲舒講學。




可謂是既把自己這位老師捧得高高的,又把自己這位老師的用處發揮到最大。




孔丘跟著在後面坐著聽了許久,清楚地感受到這已經不是屬於自己的時代。




他不過是此處的過客。




蘇軾這閒人每日與霍善到處閒遊兼吃吃喝喝,只時不時湊過去找孔丘聊天彈琴下棋。




直至孔丘將要回去的前一天,他私底下才找霍善商量道:“我們明兒送份束脩,讓先師給我們講次課如何?”




霍善好奇地問:“為什麼?”




他見慣了蘇軾不幹正事的模樣,他突然擺出潛心向學的姿態還真叫他不太習慣。




蘇軾道:“遇到有大學問的人,你難道不想從他身上學點什麼?何況我拜了那麼多年的先師,見到本人怎麼都得多聽幾句他的教誨才是。”




蘇軾又對霍善諄諄善誘,說學問是天底下最珍貴的東西,可不能白白讓人教,想學就要交學費。




霍善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跑去跟




()李長生說起這件事去。




孔丘收的學費也是很淳樸的,只要獻上十根臘肉就可以給他當學生了。




蘇軾這傢伙經常花得身無分文,霍善要連著他的束脩一併出了,所以得準備二十根臘肉!




小孩子想學習,李長生肯定是不會攔著的,當天就把幫霍善把臘肉準備好了。




翌日一早,霍善把臘肉分了蘇軾一半,兩人屁顛屁顛地要去找孔丘交學費。




半路上遇到他太子叔劉據。




劉據見霍善興致勃勃地拎著臘肉往李時珍住處那邊走,便問:“你這是要去哪兒?()”




霍善道:交束脩!▄()▄[()”




這是他新學的詞,所以他開開心心地把那香噴噴的臘肉舉給劉據看:“束脩就是十根臘肉!”




劉據仔細一問,才知道霍善和蘇軾是要讓那位“丘先生”明兒給他們講學。他現在做啥事都愛跟著霍善做,問清楚後馬上讓人去討要十根臘肉過來,說自己也要一起聽。